这部电影在宣传早期就让我期望值很高。不料口碑却存在很大分歧。我一直都很喜欢李安的电影,他是少数既能用故事又能用画面深深打动我的人。说起来很好笑,自己还曾被《卧虎藏龙》的一场打戏和《Life of Pie》片头的丛林镜头美哭。“美哭”不是形容词,是真的被他电影里的美打动,哭得稀里哗啦。于是,期望值又变低的我“被迫”凑了热闹,买了张可能是自己买过的最贵电影票,周六早上去上海影城看了 120 帧的放映。
120 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廉价。这么说可能会让李安吐血。但真的是这样。加上 SFC 的眼镜还是毛的,就和星美的 3D 眼镜一样。
我开始不太习惯看到这么高清、明亮的电影,觉得像在看电视剧。另外,演员们不够自然的表演和配音效果还使电影看上去像是话剧,特别是当他们直视镜头,对着你说台词的时候。一切都很清晰,也很立体。当主角眼前产生错觉、或者镜头切回战场的时候,才会暂时把我从这种真实感里拉出来。总的来说,视觉效果像是没有戴眼镜、特别高清的 VR,很有沉浸感。
故事本身也和我想象得不太一样。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沉重残酷的战争电影(也源于体育盲对 Halftime 这个词的无视)。看完后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对原著的评价,说是讽刺小说,难怪与我的观后感比较接近。这部片子里多了李安先前电影不太密集出现的冷幽默,而且故事讲的更多的是战场下而非战场上——尽管对于主角以及他的战友们来说,利欲熏心、无知冷漠的同胞比敌人好不了多少,甚至比敌人更面目可憎。
2016 年 11 月 7 日开始的这周特别让我对这个世界和周遭的人心灰意冷。尤其是周中的美国大选。我对政治、时事的了解可能连皮毛都谈不上,也不敢断定接下来的几年会变得有多糟。但这件事对我的冲击非常巨大。让我意识到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生存时遇到的一个十分常见的处境。只是这种意识从未如此强烈过。也让我感觉到了自己人际网络的狭窄,视野的盲目。自己脑袋里所谓的“共识”其实根本毫无意义。
平时看看微信/FB朋友圈,觉得从属于这个“大圆”里的小圆已经很多样,彼此略有重合或毫不搭界。这个“大圆”有时大得惊人,可以漂洋过海,圈入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然而,在经历这周的一些事之后,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圆圈以外的面积。或者说,“圈“没有存在的必要。
你这辈子最糟糕的日子被人拿来当作最辉煌的事件被拿来反复提及、赞美;你心中最可怕的总统候选得到了百万人的选票甚至是其受害者的支持;你觉得很重要的品质、情感、态度,在无数人眼里轻如鸿毛。这些人可能就是你的同胞,又有可能与你相隔万里。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才不会为这样的反差而感到惊讶。